從59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揭示的台灣電影的未來

55屆的金馬獎傅榆導演的感言,金馬獎開始走入了台灣電影為主的時代,就台灣的電影的潛力來看,沒有中國電影的參與,在56屆到58屆期間,台灣的電影工作者的能見度,開始更有機會被看見,但這也意味著將會有一段時期,台灣電影會難以打入中國市場,這對依賴票房為主的台灣電影,就必須更擴大台灣的內需市場。

不過或許台灣的電影可以有其他的走法,我們或許可以從59屆的最佳男配角獎看出一些方向。

59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 朱軒洋

這一次59屆金馬獎的最佳男配角得主是朱軒洋,我個人很喜愛這位演員,今年他也入圍了金鐘獎最佳戲劇男主角,雖然最後被李銘順拿走獎項,但明年或許有機會以「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」,拿到金鐘獎。但是我想聊的其實不是他,而是鄭東煥。

韓國資深演員鄭東煥

金馬獎過去曾經有不少外籍人士獲獎,但這些獎項多半是屬於技術類獎項,演員獎的部分甚少,所以這次鄭東煥入圍了金馬獎最佳男配獎,也在韓國有了一些討論。這其實是台灣電影工業的一線曙光。

台灣電影過去幾年以內需市場為主,一方面台灣民眾也支持台灣電影,另一方面,政府也提供了不少補助,讓電影從業人員的募資壓力大減,但台灣市場還是偏小的,如何讓台灣電影有更大的外需市場。

引進外籍演員或許是未來應該嘗試的一條路。

當外籍演員進入了台灣電影工業,尤其是資深、有能見度的演員,這不只是深化了台灣電影的厚度,另一方面來說,這些資深著名的外籍演員,也將替台灣電影的外國市場,打開更多扇門。

雖然此舉很有可能壓縮了台灣演員的機會,但是台灣電影的未來還是要往國際市場探路,短期內可能是種壓縮,但是如果外籍演員也有機會在台灣的獎項獲獎,讓其他國家的民眾對台灣電影產生興趣,長期來看,其實是幫台灣演員打開了國際市場之門,也讓台灣演員有機會跟不同文化的演員交流,彼此砥礪提升演技與國際觀,對於願意持續精進的台灣演員而言,異國土壤的孕育有助於將自己提升到不同的層次。

所以台灣的文化部應該可以重新思考「補助的策略」,把方向從填補資金缺口,轉變成連結外國市場,嘗試補助願意引進外國資深演員的電影,讓外國觀眾察覺台灣的電影、台灣的金馬獎,讓台灣電影走向國際,同時也把台灣金馬獎的裡子,提升至國際級的盛會。

(畢竟金馬獎還是以華語電影為主,面子上還是恪守華語電影原則)

--

--

I am Nor Chen / Poseidon Service Design

User Researcher / Service Designer / trainner / Facilitator / UXcube found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