給一個服務設計與商業模式的論述
因為時間撞期,我婉拒了一場高雄的活動,內容是希望我去講述商業模式,但其實我已經陸續推掉4場商業模式的課程或是講座了。
每一個設計顧問業或是從業人員,對於「模式」都要有自己的論述,就算是引用書本的內容,背後的理路,因人而異,而對我個人而言,服務設計與商業模式,我並不會混為一談,兩者雖有相關,但我並不會說,有好的服務設計就是好的商業模式。
翻開服務藍圖,關乎體驗的部分,大部分在互動線上,包含讓消費者可以滿足當下需求的體驗,以及下次還想再來的價值設定;此外,前台後台的串接,讓提供服務的內部顧客,也能夠順手、效率、以及無痛的服務消費者,這些都是服務設計的部分。
在每一個營造出來的互動體驗中,體驗情境的形成,包含了人、物、境,以及外部活動線外的上下游串接,那部分就是商業模式要探討的。探討什麼呢?以點餐為例,櫃台點餐與桌邊點餐,體驗不同,情境不同,人在不同需求價值驅使下,就會去不同的情境,但櫃檯點餐與桌邊的點餐的成本就不同。櫃檯點餐的固定成本,幾乎人(櫃檯人員)物(收銀機)境(櫃檯)都是,桌邊點餐的固定成本除了櫃檯人員、收銀機、櫃檯以外,又會多了桌邊服務員,當生意好的時段,你就必須增加人手,形成變動成本,而變動成本就會讓你的收益不好預測,這也說明了,有些體驗很好的餐廳,當生意變好了,反而加速餐廳退出市場的機會。
此外,再以咖啡廳為例,如果不談手工煮咖啡,用機器煮咖啡的門檻並不高,這會讓很多人輕易的跨進咖啡這個產業(但存活是另外一回事),如何在咖啡產業建立自己的版圖,市場差異性顯得異常重要。所以星巴克以情境氛圍來打造它的咖啡王國,並以市場先行者的姿態拉開差距,相對的,它的空間設計的成本就會比較高,廣告支出也是,這部分並無法以高價來抵銷,所以沒有桌邊點餐就是很自然的選擇,自助式的領餐與桌面清潔,也大大的降低成本。而這種消費者自行點餐與收餐桌,形成了「你是星巴克消費者」的身分認同。
情境營造(服務設計)與情境成立(商業模式),我個人並不會混為一談。
不同產業別,也會有不同的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的比例,這部分需要對於產業有一定的了解;另外,如何提升固定資產的利用率也需要一定的產業知識,所以我們即使優化了服務設計,但很有可能只是優化了體驗,不見得優化了收益,如果無法優化收益,即使優化了體驗,那也只是個破了洞的袋子,無法幫企業存到任何一桶金。這時候就有賴於流程設計或是成本設計來解決,例如鼎泰豐,點餐人員有可能因為用餐時間長,導致部分閒置,所以部分人員會協助店外排隊的人點餐(用服務設計的服務接觸點的轉移);另一方面,廚房人員的專業分工,每個人只負責一小部份工作,透過熟練的技巧增加產量降低成本(商業模式中的規模經濟)。所以協助一家公司,不能只考量服務設計,也需要業主願意將成本結構分享出來,我們才有協助的空間。
但是不論是服務設計還是商業設計,都需要前期的研究,尤其是服務設計更需要仰賴消費者的感受來調整服務設計的內容。相較於服務設計,商業模式的設計就可以仰賴經驗的累積來加速判斷;所以進行服務設計時的專家訪談,部分原因就是在協助服務設計師理解商業面的本質,但如果是創新的服務,我們就需要仰賴專精於商業模式的專家,畢竟服務設計師要協助進行商業模式的設計,有可能將時間拉長。所以在業主本身也不清楚自己的商業模式或是成本結構的情況下,就讓商業模式專業或是專業經理人的意見加入。
這也是我今年盡量婉拒上台講授商業模式的原因,即使熟知業界廣為使用的商業模式論述,但是一個公司的營運變數太多,尤其中小企業的成本與營運又常常是不為人知的祕密,所以我還是堅守在服務設計與用戶體驗研究這一塊,至於商業模式的部分,還是會建議業主自己要清楚自己的模式,讓業主的商業模式來協助服務設計。
雖然我還是會協助業主進行商業模式的討論,因為一個研究員的思維能力與產業經驗,絕對有能力去假設與驗證,事實上,成本管理本身就在服務設計的範圍內,需要多花一點時間思考。但是我今年還是無法將商業模式設計,放在我本身的專業內。今年會大量的談服務設計的管理,還是會繼續婉拒講授商業模式,畢竟那並不是看四五本書,或是做幾場沒有現金流的實作,就可以累積的專業,在此也感謝邀課單位的錯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