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黃公車如何發展地方
2019-2020期間,我承接了台南市公運處的小黃公車研究案。小黃公車是台南市的公共運輸政策,在2022年也獲得國家服務獎,我協助的那段期間前,也正好也擔任了多元培力的輔導委員,對於小黃公車之於偏鄉發展,我一直有一些想法,想藉本文聊聊我的想像。
交通促成的地區發展
我走過的鄉鎮中,有一些地區受益於「交通」,例如阿里山十字路車站旁的鳴心咖啡,很多遊客從奮起湖搭阿里山小火車到十字路車站,剛好回程的時刻可以讓遊客在十字路車站附近吃一頓中餐,所以讓前往阿里山的遊客,多了一個小秘境,鳴心咖啡也因此在一個交通不甚便利的小聚落,逐漸有了知名度。
枋寮也是。如果不是自駕,前往墾丁的遊客,有一部分會選擇搭乘火車到枋寮,在從枋寮搭墾丁快線到墾丁當地,所以枋寮是一個有著兩種公共運輸的鄉鎮,所以常常有遊客把枋寮當作一個中繼站。台鐵與旅遊網合作的藍皮解憂號,也是在枋寮搭乘。往墾丁的路途上,枋寮很早就獨樹一格,人潮多於枋山、內獅、東海、加祿等車站。
金崙是一個很有風格的東部聚落,除了「向海駛去」的金崙大橋外,出了金崙車站走路不到10分鐘,就可以走到美麗的金崙沙灘。台鐵進入東部之後,即使是自強號,也會停靠很多小聚落,例如大武、太麻里、金崙。或是也可以選擇區間快,在西部停靠大站,一樣可以在進入東部後,停留在金崙。金崙的聚落近年來快速發展,有著幾家指標型的咖啡廳與溫泉飯店,即使是西部的民眾,也可以來金崙一日遊。
以上幾個例子都有一個共通點,就是班次間隔讓旅客有了一段停留的時間,這段時間剛好讓這些地區的店家,有機會抓住人潮,而這就是交通有機會促成的交通發展。
地區發展後可能的隱憂
以台南的安平為例,過去安平居民的生活習慣,其實大多數在晚間7點後,就沒有太多外出的活動,但是在觀光熱潮帶進安平之後,文史、商圈、居民,就處於一個彼此抗衡的狀態。
再以善化、新市為例,南科在當地發展之後,帶動了鄉鎮的經濟,進一步也帶動了房價,如果當地居民本身的行業,並未受益於南科產業,就有可能產生下一代因為高房價而被迫離開家鄉,另謀發展。
還有一個例子在玉井。玉井的白色教堂曾經引起一番熱潮,這對於玉井當地是一個很特殊的景點,但是在芒果收成時期,曾經因為遊客車輛太多,影響了水果的輸運,最後經過了協調才解決這個衝突。
地區發展前後產生的人潮、車潮、經濟提升,雖然對於一個地區有正面的幫助,但是也很有可能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。本文並不是想要反對地區發展,而是在過去的這些例子中,是否有一些負面議題,有可能在一個地區發展前,就及早思考因應之道,這才是本文想要提醒的。
車潮的過與不及
一個地區的發展軌跡,常常有幾個歷程:
特色小店開業→發展穩定人潮→產生小店聚落→開始引發更多人潮→帶進車潮→房市開始發展
所以我們要思考一個議題,為什麼要在家鄉在地發展?是為了房市發展,還是一開始的在地經營一家店,存活下來?
人潮少與多,或許都不是特色小店要的。
從六級農業的做法,把人潮引進農產地區,其實只是個過程,發展重點還是在於在地加工,外地販售,所以觀光只是一個過程,但我們要如何拿捏這件事?
從小黃公車開始改變
對我而言,小黃公車的站牌應該用「租賃制」。
當我們在一個偏鄉導入小黃公車時,重點在於是否幫當地的民眾解決一些必要的運輸需求,這是這個政策的核心;在另一方面,其小黃公車也漸漸有外地觀光客使用,這對於偏好深度旅遊的民眾而言,是一種方便的公共運輸。
因此在小黃公車的路線上,如果途經一些特色偏鄉小店,應該要開放這些店家租一個站牌。小黃公車的班次普遍偏少,但這個特性對於偏鄉小店而言,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差,就足以讓消費上門消費,消費後離開搭小黃公車離開。如果當地就有一些人文價值,也有機會發展在地導覽,當特色小店有了人潮之後,就可以把小黃公車再換回9人座或是18人座的公車。
在這個過程中,我不建議因應人潮變多而投入道路建設,反而應該讓自駕車輛不易進入,只能依賴公共運輸前往。我們應避免地區發展後,造成當地的交通負擔。(當然需要一些跟當地民眾一起討論的配套措施)
不利自駕的偏鄉發展模式,要做到這件事情,小黃公車會是一個走在前面的公共政策,而這些思考需要跨單位的規劃,謀定而後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