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南公車資訊站牌的前世今生

這一篇就長話短說了。

上圖是台南市的公車資訊站牌,在很多地方的看的到,但面積體積與設置方式常常引發問題。
像這個地點:
1. 小站牌擋住資訊站牌。
2. 資訊站牌過大,民眾站在背面,公車看不到,常常看到民眾突然出現在公車暫停區,讓司機緊急煞車。
3. 資訊呈現方式不好理解,上方的公車到站資訊,站遠看不到,站近脖子痠。

因為真的有一些問題,公運處就拆掉了,公車資訊數位化,剩下一張很像是狗皮膏藥的QRcode,民眾用手機掃一下,就可以在手機上看到公車資訊。所以沒有手機沒有網路,就只能算了。(站牌要有無線網路這件事,我建議很久了,基礎建設有了,應用空間就很大了。)

然後最近就看到這個智慧站牌了。這個智慧站牌,一面是公車資訊,一面是藝術外殼。我們先忽略公車資訊呈現方式的問題,這個智慧站牌的體積與面積,似乎又出現了第一代資訊站牌的缺點,會擋住站牌後面的人,所以設置上還是不能太靠近路邊。

但其實有另一個使用上的問題。

首先,在同一個站牌,經常來這個站牌搭公車的人,跟不常來這個站台搭車的人,需要的資訊是什麼?

經常來搭車的人,應該就不需要看公車路線資訊了,只要知道「他要搭的公車多久會來」

不常來搭車的人,才需要看公車路線資訊。

所以問題來了。

左邊的智慧站牌,當民眾瀏覽公車路線資訊時,如果站牌距離道路近,站牌還是會有擋住民眾的可能性,如果民眾看完公車資訊,突然走到道路,公車又剛好開過來,老問題還是沒有解決;但如果是距離道路有點距離,民眾可以邊看公車路線資訊,又可以看到遠方開過來的公車,問題就消失了。

但是右邊的智慧站牌,如果仔細看,它安裝的方向跟左邊的智慧站牌是相反的:
1. 不常搭車的民眾在觀看公車路線時,公車從後方開過來,民眾無法發覺,民眾很有可能民眾會錯過一班車。
2. 或是站牌太靠近路邊,民眾看完公車路線後,如果不經意地走到馬路上,很有可能跟迎面而來的公車碰撞。
3. 觀看公車路線的民眾,跟準備排隊上車的民眾,很容易產生位置上的衝突,所以地面還是需要標示排隊起點。

總而言之,一個智慧站牌的「智慧」,其實都是在於後台的資訊串流與感應器收集到的資訊,民眾其實看到的只是介面與資訊視覺設計。但如果一個智慧站牌的安裝方向,沒有一致的方向性,我會很想知道,為什麼公運處會認為這個不重要?還是,有裝就好?

(為何不能跟行車方向垂直呢?)

--

--

I am Nor Chen / Poseidon Service Design

User Researcher / Service Designer / trainner / Facilitator / UXcube founder